东盟之窗

dong meng zhi chuang

首页 >> 东盟之窗  >> 东盟国家应急管理概况
东盟之窗
东盟国家应急管理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东盟之窗 - 东盟国家应急管理概况
东盟
发布时间:2024-06-27 17:03:5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机构介绍

(一)历史沿革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员国包括文菜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十国。总面积449万平方公里。人口6.49亿。

(二)主要职责

东南亚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地区。2004年至2014年间,全球50%以上的灾害死亡发生在该地区。201697日,东盟领导人在老挝举行的第28届东盟峰会上签署了共同宣言,承诺东盟在区域内和区域外统一应对灾害。(调整顺序)

成立宗旨。巩固东南亚国家繁荣与和平的基础,本着平等和伙伴关系精神,通过共同努力,加速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推进各领域合作与互助。

主要文件。《东盟印太展望》《关于可持续伙伴关系的愿景声明(2019年)》《东盟领导人关于团结协作主动应对的愿景声明》《东盟全面复苏框架(2020年)》等。

(三)组织架构

最高决策机制为东盟峰会,综合协调机制为东盟协调理事会,执行机制为东盟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3个共同体理事会及下属各领域部长会议机制。成员国联络机制为东盟常驻代表委员会(CPR)和成员国各自的国家秘书处等。秘书处和秘书长。东盟秘书处位于印尼雅加达,负责协助落实东盟的协议和决定。东盟秘书长为首席行政官,向东盟峰会负责,由东盟各国轮流推荐资深人士担任。现任秘书长高金洪(Kao Kim Hourn),202319日正式接替林玉辉就任东盟秘书长,任期为2023年至2027年。秘书处另设四位副秘书长,分别负责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以及对外公关和内部事务。

轮值主席国。东盟各国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排序轮流担任东盟主席国。202397日,第43届东盟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闭幕,宣布老挝担任2024年东盟轮值主席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互联互通、富有韧性的东盟。

协调国。东盟设有与各对话伙伴的关系协调国,由成员国按国名英文字母倒序轮流担任,任期三年。20218月,缅甸接替菲律宾担任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

(四)运转机制

1.管体制机制

目前,东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灾害管理体制机制。2003年成立东盟灾害管理委员会(ACDM),2011年成立东盟灾害管理人道主义援助协调中心(AHA Center)。其中,东盟灾害管理委员会是领导机构,东盟人道主义援助协调中心是应急响应机制。

2.应急响应程序

为在第一时间对灾害作出有效响应,东盟于20057月制定了《东盟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协定》,2006年又制定了《区域待命安排及联合救灾协调应急响应标准操作程序》(SASOP)。该协定和标准操作程序均已生效并应用于实践,东盟灾害应急响应的规范化工作初见成效,在应急资源调动部署及应急演练、培训和能力建设、灾害信息共享、通信网络和快速评估小组建立等方面,具有了共同的标准操作程序。

3.防灾减灾

东盟对加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高度重视,200412月设立东盟灾害管理日(与国际减灾日为同一天,每年1013日),定期举办各类活动。

东盟+”为主要形式的的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逐渐建立了以东盟为核心的减灾合作框架,包括10+110+310+8系列,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涉及的伙伴国或国际组织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韩国、俄罗斯、美国、巴基斯坦及欧盟,涉及机构有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伦敦国王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巨灾风险管理所、全球地震模型基金会等。

东盟次区域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框架

东盟成立了多样化的次区域合作机制,部分专门针对灾害建立。有些不是专为减灾而建,也将减灾视为重点领域,协调减灾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湄公河委员会,台风委员会、热带风暴工作组等。

东盟地区还存在多样化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越南菲律宾、印尼、老挝和马来西亚多边联合应对跨境烟霾污染机制、越南-柬埔寨-泰国合作应对泰国湾漏油机制等。

东盟与国际组织的防灾减灾合作框架

东盟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会议,如世界减灾大会、亚洲减灾部长级会议等国际减灾活动。1998年东盟加入亚洲备灾中心。与联合国减灾办、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世界银行,亚洲备灾中心、亚洲减灾中心、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东盟重视与域内民间力量加强防灾减灾合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菲律宾火山地震研究所、印尼气象气候和地质局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东盟灾害管理委员会-民间团体伙伴关系框架,定期举办伙伴对话会议。

二、与我应急管理合作

(一)与我国合作

合作机制。我国同东盟已建立包括领导人、部长级、部门高官等不同层次,涵盖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对话合作机制领导人会议是中国-东盟框架下最高层级机制,每年一次.部长级会议负责政策规划和协调,多为每年一次。双方已建立外交、经贸、交通、海关、质检、检察、卫生、电信(数字)、公安(打击跨国犯罪)、文化、新闻、灾害管理等12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并举行了12次防长非正式会晤此外还设立了外交高官磋商、联合合作委员会会议、经贸联委会、科技联委会和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等部门高官会议机制。

(二)与部合作

我部与东盟于202110月正式启动中国一东盟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机制,双方积极落实中国一东盟灾害管理五年工作计划(2021-2025),推动灾害管理务实合作。

一是中国一东盟应急管理合作基地。合作基地由我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是东盟首次在区域外与合作伙伴建设的合作基地,已获国务院主管领导同意。主要利用广西南宁现有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为双方合作提供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和指挥协调等方面的支撑,将进一步发挥我对中国一东盟应急管理合作的统筹引领作用和广西面向东盟的合作优势,对提升我与东盟合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东盟目前未就基地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形式、有效期限和签署人员等达成一致。

二是首届中国一东盟应急管理合作论坛。多年来,双方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不定期举办灾害管理系列研讨会并取得积极成效。首届论坛于202212月在广西南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及系统性灾害风险治理、地震风险评估与区划两个平行分论坛。

三是东盟灾害管理能力提升项目。我部设计了东盟灾害管理能力提升项目并申请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支持,面向东盟灾害管理人员、救援人员、社区工作者及青年等群体开展培训,宣介中国经验,提升灾害管理能力。今年7月在广西南宁举行城市搜救队员培训城市灾害管理人员培训,来自东盟各成员国、东盟秘书处和东盟灾害管理人道主义援助协调中心的29名学员参加培训。

四是中国一东盟友好城市应急管理手拉手活动。今年6月在广西举行中国(广西)一柬埔寨友好城市应急管理手拉手活动,选取南宁和西哈努克、北海和白马两对城市进行交流,60多名代表出席研讨会,在南宁、北海就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生态屏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等进行调研,分享城市韧性建设经验。明年拟与老挝有关城市开展手拉手活动。

五是东盟灾害风险沟通总体指南。指南由东盟方申请中国一东盟合作基金支持,阐述东盟区域、国家及地方层面的风险沟通策略,探索建立双方风险沟通机制,助力更好分享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信息。东盟方在征求我意见基础上批准了指南概念文件,将邀请中方专家参与撰写。

六是灾害管理系列研讨会。根据五年工作计划优先合作领域,双方商定于2024年第1季度举办灾害风险早期发现与处置、灾害管理政策法规标准、韧性城市建设及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研讨会。中方正申请中国一东盟合作基金支持。

七是中国一东盟灾害管理项目安排。由国合署牵头支持东盟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双方已就人力资源培训、应急会商及指挥系统、通信与信息技术合作达成一致,国合署立项后进入实施阶段。


主办单位:广西应急管理学会

邮箱:gxyjglxh@126.com

联系电话:19077460961

CopyRight © 2024 广西应急管理学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2024024442号-1


  • 微信公众号
  • 视频公众号
微信
邮箱
电话
19077460961
顶部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