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简介
【概况】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面积5765平方公里都斯里巴加湾市。人口45万,其中马来人占73.5%,华人9.5%,其他种族占17%。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北濒南中国海,东南西三面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接壤,被沙捞越州的林梦分隔为东西两部分。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人使用华语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
【政治】自1984年1月1日独立之日起即正式宣布“马来伊斯兰君主制”为国家纲领。其内涵为:维护马来语言文化和风俗主体地位,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法律和价值观,王室地位至高无上。该纲领将伊斯兰教确认为文莱国教,反对政教分离。
【经济】文莱经济以石油天然气产业为支柱,非油气产业均不发达,主要有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及农、林、渔业等。近年,文经济增长逐步恢复。2022年文国内生产总值为187.0亿文币(约合140.1亿美元),同比减少1.6%。为摆脱单一经济束缚,近年来文政府大力发展油气下游产业、伊斯兰金融及清真产业、物流与通讯科技产业、旅游业等加大对农、林、渔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外交】奉行不结盟及同各国友好的外交政策。1984年2月24日加入联合国。1993年12月9日加入关贸总协定1994年4月15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重视同中国、美国、日本等大国关系。积极发展同伊斯兰国家间的关系,是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系英联邦和不结盟运动等国际组织成员国。截至2023年4月,已与172个国家建交。
【与我关系】中国和文莱于1991年9月建立外交关系双边关系发展顺利,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1999年,两国签署联合公报,进一步发展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基础上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2013年,两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18年,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文莱进行国事访问。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文莱苏丹哈桑纳尔。
二、应急管理情况
(一)自然灾害情况
文莱是自然灾害低风险国家。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东盟地区多国受灾,文莱受影响较轻。该国主要灾害包括洪水、山体滑坡、森林火灾和烟霾、雷暴和强风等。洪水是文莱威胁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类型,通常发生在10月至次年5月的雨季,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3100万美元,占其社会支出的3%。山体滑坡风险较高,曾举办山体滑坡风险专题培训,提升公众认知。印尼加里曼丹省森林火灾是造成文莱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灾害管理体制机制
文莱内政部。成立于1984年1月。主要负责国家行政区划、市政、移民、劳工、消防和救援服务、监狱、康复机构和灾害管理。下辖部门除各行政区划办公厅或市政厅外还包括移民和国民登记署、消防和救援署、监狱署、国家灾害管理中心等。
内政部国家灾害管理中心。文莱灾害管理领导机构,主要职能包括:通过多层面灾害管理确保人民安全和健康,通过国际、区域、国家各层级政策和实践有效开展灾害预防减灾救灾和恢复行动;编制《灾害管理条例》与灾害响应和管理的战略政策框架;组织协调各部门参与救灾行动。
(三)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
《灾害管理条例》于2006年发布,是文莱灾害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2012-2025国家减灾战略行动计划》旨在加强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减灾能力,国家灾害管理中心负责监督计划执行。《国家响应标准行动程序》概括了所有相关机构在灾难行动中应遵守的流程。国家灾害管理中心据此定期检查,通过桌面推演和模拟演练等方法不断更新,尽可能快速精准地对灾害作出响应。
(四)防灾减灾
文莱内政部国家灾害管理中心、气象局和交通部等国家机构负责向公众提供灾害及危险信息。其中,文莱气象局负责洪水预警,目前正委托文莱大学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文莱尚未建立海啸监测系统,主要依靠国际机构或其他国家收集的信息。国家灾害管理中心计划安装海啸预警系统,不断加强与亚洲减灾中心、亚洲备灾中心、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太平洋灾害中心等区域中心的合作。教育培训是文莱国家灾害管理中心重点工作之一,包括加强社区对危害识别和减少风险的准备工作,以创建抗灾社区。国家灾害管理中心牵头“学校灾害风险管理”计划,由教育部组织,为老师开展灾难应对方法培训。该中心与其他政府机构组织各类培训,包括无线电通讯技术培训、紧急快速救援小组培训、桌面研讨会和模拟演习等。
(五)应急响应
文莱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国际维和及保护自然资源等任务主要由军队完成,多次参加区域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演习。
三、与我应急管理合作
2021年11月,文莱内政部部长巴卡尔线上出席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
2023年2月15日,文莱内政部司长巴卡线上参加“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协调人会议。